“十年饮冰,难凉热血”

董纯雪(语文)
2017-04-05
来源:

庄子在《人间世》言:“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,我其内热与?”虽是内心忧虑,实则内心忠贞,忧国忧民。后来启超先生在《饮冰室合集》中言:“十年饮冰,难凉热血。”身处不平之世,仍以热血长存。

于教师而言,教育本是“朝受命、夕饮冰,昼无为、夜难寐”奋智其能的漫浩浩长路。于语文教师而言,教育是无数次从浩渺的九曲黄河中寻找文化脉络,从繁杂的社会万象中寻求语文价值,最终成就台上短暂的妙语连珠与潇洒从容的历程。

每一位在台上侃侃而谈,神采飞扬的语文教师,都不仅是凝聚传统文化的审美者,还是集众妙之门的底蕴深厚的杂家。语文教师的饮冰在于,每天都可能面临学生对其自身知识的挑战,每天都承受自身文化底蕴不足的压力;热血在于,对文学与教育的情怀坚守,促使他们仍不忘赤子之心,十年窗灯,只为不断更新知识结构,给予学生所不知、所想知的一切。

语文本是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课程。文学作品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审美与情感教育的载体。如此看来,语文课本该成为学生获得审美享受与情感世界的最重要的来源。但事实是,学生审美与情感的积淀,恰恰是自主阅读的获得。也就是说,学生通过自主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,而获得一种审美与情感的契合。语文课不再成为文学教育的唯一来源,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者。教师甚至有时候面临着学生对知识的质疑与挑战。

在成都外国语学校实习后我的这一感受变得愈加鲜明。我很幸运地跟着一位成外的优秀教师学习,她是高一实验班的语文老师。我见识到了成外最优秀的文科、理科实验班的课堂。实习已有三天,而每天我都在叩问自己,我能不能镇住这些优秀的孩子?我分外感慨,没有深厚的底蕴、广阔的视野是不能成为语文教师的!

我曾经在南充十中理科、文科火箭班实习,也得到指导教师的栽培与指点,多次上台为他们讲课、讲授作业、点评作文。虽也曾感慨自身经验的不足,却也自信能够教好。现在想来,真是坐井观天。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,我要做的事实在是不可细数。

我记得阅览孩子们的《语文读本》,有孩子说洛夫的《一朵午荷》恰恰是孤独者与孤独物的蓦然契合与惺惺相惜。我忽然想到特级教师陈日亮在解读《雨巷》时曾说“我”正是孤独者对另外一个孤独者“丁香姑娘”的呐喊与追求,孤独者寻求孤独的伴侣,“丁香姑娘”恰恰是“我”的情感对应物。孩子不仅是与作者、文本进行契合,更是与戴望舒、《雨巷》、陈日亮的莫名契合。孩子们的每一处点评,无不展现着对诗歌中的洛夫与散文中的洛夫独到的理解。沉浸在散文里的洛夫仍旧弥漫着诗歌的诗意与魔幻。孩子们却并不畏惧于这样的诗意与魔幻,恰恰是自在地调动知识结构与文化积累,赏析、品味它。

在这群文学水平较高的学生面前,教师不了解洛夫,又怎能给学生以更加深刻的指引与评价呢?再设想,课堂上,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达到一个审美、深度的程度,又怎能去实现课堂教学的审美对话呢?巴赫金说,对话的实质,其实是思维的激发与碰撞。教师若只是停留在肤浅的文本表面,何来思维的激发与碰撞?由此可见,教师要想实现学生的审美与情感教育,其广度与视野必须要远远高于学生,说直白点,这关乎到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。我常常以此要求自己,勉励自己。

但是,孩子接受新知识的步伐远远快于教师。孩子对知识的渴望,不再是课堂上的知识,他们想要得到更新、更深刻的独到见地,而不是传统的观念。不仅是课堂上的文化知识,他们还热衷于流行于书籍、网络媒体的热点事件与全新视点。这些已经掌握自身知识主动权的个体们,无不焕发着思维的火花,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,实行自己对知识的绝对主导权利。他们并不骄傲自大地以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,恰恰相反,他们渴望听见别人反驳,但是前提是,反驳的观点能给他带来认知结构的震动。

我特别喜欢、欣赏成外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,更确切地说,我很喜欢每一位在台上落落大方、侃侃而谈的孩子们。每个孩子都上台进行主题演讲,都得接受师生的点评。他们演讲“食品安全”的忧患与良知、“蝴蝶效应”的正能量效应、“校监会”的无作为、“暴走漫画”的综艺变异……他们批判行为,却并不消极悲观,恰恰是积极乐观的看待一切。他们自信大方,声情并茂,从不胆怯与害怕。他们积极地举手对演讲者进行点评,幽默风趣,又有的放矢。

在课堂上的他们,从不甘愿做一个“哑巴”,在他们看来,举手回答问题并不是一件哗众取宠的事情,他们享受在这个想说什么就敢于说什么的课堂。原来高中的课堂并不是鸦鹊无声的,分明是思维火花引起的思维爆炸的连锁反应。

我常想,这样的课堂真是无比美妙的课堂,却又是无比挑战的课堂。美妙在于,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,学生享受在这样和谐的课堂氛围中,这真是语文教学最高的境界,或者说是“教师”的无为境界。挑战在于,一旦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,课堂就有无限可能发生,其一就是教学内容无限生成,其二就是教学程序随时变化,其三就是教学智慧不断激发,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与引导角色显得格外重要,这又是考验教师的“无不为”。于教师而言,教师不仅是精通课本的传道授业解惑者,还是博古通今,旁征博引,关注人生与社会的犀利、深刻、和蔼、积极的沉思者与批判者。

“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”,学生的学习尚如朝阳升起,明媚万丈,教师又怎能黯淡无光,懈怠不前,拘于眼前呢?语文教师该是饮冰自知,热血难灭的存道者。唯有如此,才能将每一堂课都幻化成为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”的无为又无不为的境界。

阅读10204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