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琴雅操,皓齿微歌。宜呈雅态,以洽浓欢。
日新月异,旧貌新颜。创意造言,皆不相师。
寻根筑魂,文化育德。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
4月24月,成都外国语高新校区第二届主题班会大赛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中,今天五位班主任老师,立足“天府文化”,结合各班学情,发挥学科优势,依托自身智慧,为我们呈现了形式多样、精彩纷层的主题班会课。
在悠扬的琴声和激昂的歌声中,胡君老师带着学生领略了“天府之国”的地大物博、人杰地灵,孩子们在灵动的音符中感知到作为一个成都人的自豪与幸福。胡老师向学生介绍了“天府之国”美誉的由来,并通过视频资料向同学们展示了“天府文化”的内涵,然后引导他们深度感知“天府文化”的时尚优雅——“寻雅”,“寻雅”第一站是明确时尚优雅的真谛,胡老师认为优雅是一种和谐,类似于美丽,只不过美丽是上天的恩赐,而优雅是艺术的产物。优雅从文化的陶冶中产生,也在文化的陶冶中发展。主要表现为物的优美雅致和人的优美高雅;“寻雅”第二站是探访成都的“雅居”,如琴台路、武侯祠、杜甫草堂、明蜀王陵、人民公园等,胡老师认为“成都自古多雅居”,这些“雅居”在游览时应该关注其背后的文化背景,变游玩为“品雅”;“寻雅”第三站是探讨“雅行”的现实意义,胡老师通过一段小品表演,指出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、早恋、偏爱流行歌曲、攀比打扮等是对时尚的误解,引导学生思考,“21世纪的中学生应该追求怎样的优雅时尚”;“寻雅”第四站是在“言、行、仪”三方面落实“雅”,引导孩子们将“雅”落实到学习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。班会课在胡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歌声中结束,相信追求时尚优雅,争当文明先锋的理念已随着音符深植于孩子们的心中,成为促进他们成长的强大助力。
朱力平老师的班会课简洁明了,充满思辨色彩,尽显理科教师本色。学生在“头脑风暴”中,静享思考的愉悦,收获智慧的快感。朱老师从探讨成都让人“离不开”的原因入手,让学生感知到一座城市的“包容度”是其魅力倍增的“秘诀”,并引导学生对自身将要成为怎样的人进行深入思考。朱老师引入心理学测试,帮助学生对自我宽容度进行科学分析,并根据测试结果给出了合理建议。班会课在同学们深情的诗朗诵中结束,朱老师寄希望于新一代的天府文化传承人,希望他们提高自身素养,在成外高新这片沃土上修身正心,健康成长,以乐观宽容的姿态去迎接崭新的未来、辉煌的人生。
刘列静老师的班会课可谓别开生面,引人入胜,她以校园霸凌为主题的电影片段导入课程,用最形象直观的方式提醒学生不要忽视校园中一类无形的暴力——“语言暴力”。她先通过起绰号这样的小事来引导同学们反思和规范自己的行为,再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调动同学们的同理心。然后,刘老师“趁热打铁”,让同学们说一说身边的语言暴力事件,并反思当时自己是施暴者,受暴者还是旁观者?自我剖析的过程是痛苦的,但其结果却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去正视自己的内心,直面自己的错误,并有意识地加以改正。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,不仅侮辱了人格,损伤自尊和自信,摧残心理健康,严重的还会导致心智失常,丧失生活勇气,引发违法犯罪、自杀等严重恶果。那么该如何应对校园语言暴力?刘老师给同学们开出了“药方”:一是培养自己豁达开朗、乐观幽默的个性;二是优化内心更新形象,微笑面对。三是当受到侵犯时,要学会说“不”。最后,刘老师告诫孩子们,平时与同学交往,应谨记“忍”“和”“恕”“理”,做到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、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”,希望孩子们能够相互尊重、相互包容,在高中生活中留下美好的青春回忆。
林月超老师的班会课重点突出、主题鲜明,她将抽象的概念——“乐观包容”形象化、通俗化,使得课堂很“接地气”。林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成都人的“包容”:一从历史角度来看,成都人经历多次大移民,融会各家文化,自成一家;二从文艺角度来看,川剧的“五腔共和”——高腔、昆腔、胡琴、弹戏、灯戏,早在唐中后期就有“蜀戏冠天下”之说。三从饮食文化角度来看,川菜历史悠久、源远流长,博采众家,兼收并蓄,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,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四大流派之一。林老师通过“六尺巷”和名人故事,启发学生们思考“如何在日常交往中做到包容”,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发现要做到包容,就要多些尊重与理解;多些谅解与容纳;多些为别人考虑;多些对他人的关爱;多些提高自身修养……班会课主题就在学生对包容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中得到了升华。
胡庆华老师以《创新创造》为题,首先胡老师理清了“创新”与“创造”这两个概念。“创新”乃“抛弃旧的,创造新的”,而“创造”则是指提供新颖的、独特的,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。创即花样翻新,造即从无到有。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从未见过,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。接着胡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一系列成都科技创新的新成果,面对这些振奋人心的数据,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会感到无比骄傲。在同学们的自豪感高涨之时,胡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:“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是否能做到创新,如何才能学会创新?”班会课的最后,胡老师引用了著名的“奥斯本法则”,说明“创新”应从小处入手做大事,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,同学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,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,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,调整与人相处的形式。这些小事做好了,“创新”就水到渠成了。
在今日的主题班会比赛中,五位班主任践行智慧课堂,尽展高新风采。他们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、扎实的学识、着力引导学生弘扬传承文化,不断完善自我人格。
智慧课堂,亮点众多,;精彩迭出,敬请期待。